首頁 >  最新消息 >  【鹵水變資源,邁向循環新未來】

【鹵水變資源,邁向循環新未來】

    —海淡鹵水提濃減量及資源化噸級模組現勘圓滿落幕!—
 
       近年來,水利署積極推動新興水資源開發,規劃於臺灣本島興建多座萬噸級海水淡化廠 ,以逆滲透技術為核心強化供水韌性。然而,隨產水而生的副產物「海淡鹵水」如何有效再利用,成為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。因此,本分署辦理「海淡鹵水提濃減量及資源化技術先期試驗及可行性研究 」計畫,藉由鹵水資源化技術盤點及可行性測試驗證,進行鹵水資源化之效益評估,為資源循環再利用提供技術支持與創新方向。
      今天(9/11)在苗栗台鹽通霄精鹽廠舉行的海淡鹵水資源化噸級模組現勘,集結專家學者及產官學研代表,共同檢視試驗成果、交流寶貴意見。現場討論熱烈,為臺灣海淡產業注入嶄新動能 。
 
現勘重點回顧
 

• 噸級模組案例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現場由研究團隊詳細解說流程配置、儀表監測與操作界面,委員們逐一查看原水進入、鹵水濃縮、以及回收產物的各個關鍵單元,並針對能耗數據、膜系統壓差與管線設計等細節提出專業建議。現勘過程中,亦針對模組的維護便利性與長期運轉風險進行討論,讓委員能更直觀感受到此計畫由實驗室走向現地應用的發展潛力。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• 噸級模組試驗流程設計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整體流程以「資源循環」為核心,包含三大程序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. 提鈣捕碳 → 透過控制反應條件,讓溶解於鹵水中的鈣離子沉澱成碳酸鈣,達到「碳捕捉」與「資源回收」雙重效益。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2. 提鎂回收 → 進一步針對鹵水中的鎂進行分離,產出氫氧化鎂,可作為產業應用或環保材料使用。

3. 酸鹼再生 → 利用雙極膜電透析,將剩餘鹵水轉化為鹽酸與氫氧化鈉,建立可循環利用的模組廠內再利用系統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目前各流程皆著手進行參數優化與可行性測試,顯示未來應用在實廠的潛力相當可期。 

 

現勘互動盛況
 
委員提出多項專業建議,聚焦於:
• 如何進一步提升模組效能優化操作參數 
• 如何降低能耗運維風險 
• 未來與海淡廠整合應用的可行性 
現場討論熱絡 ,顯示社會各界對「鹵水減量與資源化」的高度期待。
 
未來展望
透過鹵水提濃減量與有價物質回收,不僅可降低鹵水排放對海洋生態的衝擊,更能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,實現「零廢棄、循環再生」的藍色經濟願景。
 
20250916140401tYHV
20250916140439Yclc
20250916140546BzuO
20250916140703kPBC
20250916140818uLtN
202509161408514PXs